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成语宝库中,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一直备受关注,它最初究竟指的是什么呢?
“下里巴人”最早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《对楚王问》,文中写道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里》《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。”意思是说,有个客人在郢都唱歌,起初他唱《下里》《巴人》,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。

从最初的语境来看,“下里巴人”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歌曲。“下里”是乡里、乡村的意思,“巴人”则指巴地的人民,当时的楚国,音乐文化繁荣,既有高雅的宫廷音乐,也有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歌谣。《下里》《巴人》这类歌曲,因其曲调简单、通俗易懂,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,所以能够引起众多人的共鸣和跟唱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,在后来的使用中,它不再仅仅指代民间歌曲,而是常常被用来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或者普通的大众文化,与“阳春白雪”相对,“阳春白雪”代表高雅、高深的艺术形式,而“下里巴人”则代表通俗易懂、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化。
在当今社会,“下里巴人”所代表的通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,它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,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人们需要一些轻松、易懂的文化产品来缓解压力、放松心情,通俗的影视作品、流行音乐、网络小说等,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消遣的途径。
“下里巴人”的通俗文化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,这些通俗文化作品往往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,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,一些热门的电视剧、电影,不仅在国内取得了高票房和高收视率,还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。
我们也不能忽视“下里巴人”式通俗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,部分通俗文化作品为了追求商业利益,过度迎合观众的低俗趣味,缺乏内涵和深度,这就需要我们在欣赏和创作通俗文化作品时,注重提升其质量和品位,使其既能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,又能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正能量。
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,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“下里巴人”式的通俗文化,既要尊重高雅艺术的独特价值,也要看到通俗文化的广泛影响力,在创作过程中,要善于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,创作出既有艺术性又有大众性的优秀作品。
对于广大民众而言,我们在享受通俗文化带来的乐趣的同时,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,学会辨别优秀的通俗文化作品和低俗的文化垃圾,不盲目跟风,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精神食粮。
“下里巴人”最初指的是楚国的民间歌曲,如今已成为通俗文化的代名词,我们应该正确看待通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,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,同时努力提升其品质,让通俗文化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,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“下里巴人”式的通俗文化将不断发展壮大,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美好。